1. <b id="bjtal"></b>

        <acronym id="bjtal"></acronym>
        1. <u id="bjtal"><sub id="bjtal"></sub></u>

          <b id="bjtal"></b>
          <i id="bjtal"></i>
          當前位置: 首頁 > 新聞中心 > 媒體聚焦

          株洲日報丨“一葉扁舟”古桑洲

          湘江北去,成千上萬年的沉淀,形成了許許多多的島嶼,株洲段最北端的古桑洲就是其中之一。

          此島形成的年代已經無從考究,據原大隊書記楊少梅介紹,古桑洲最早是尚姓,后來尚家娶了羅家的女兒,作為陪嫁,劃了一半給羅家。后來兩家起爭執,古桑洲劃歸羅家,尚家人被迫遷到如今的尚家洲。

          如今島上,尚家、羅家都沒有了蹤跡,居民多是楊家人,從江西經瀏陽遷入,此外還有鄭姓居民。

          島上老人介紹,早幾年,貴州二三十個趙姓人尋根過來,查族譜記載祖上于明朝避難去了貴州。族譜還記載了始祖葬于湖南古桑洲竹山烏龜塘龜背位置,歷經幾百年,龜塘居然還在,只是龜背位置建了住房。

          老輩人回憶,小時候到竹山玩,看到過殘垣斷壁。一撥人帶了紙錢、香燭、花炮等舉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祖。他們還準備重修祖墳,但因其上建了房而作罷。

          貴州趙姓人始終把湖南古桑洲當作祖籍。

          古桑洲自古以來就是打漁養蠶為生,上個世紀,古桑洲漲水被淹沒,市里派船把居民接到岸上。1966年,為了加固島嶼,市農產品公司受委派來島上指導大規模種植良種桑樹,以前這里只有本地的野生土桑樹。

          鼎盛時期,古桑洲有一個大隊三個生產隊,如今,打漁的生計沒了,養蠶收入也不高,政府給島民發放了補貼。島上原有300來人,后年輕人多到外面打工,現在島上也就百余老人留守。這里沒有學校,沒有醫務室等設施,但保留了一個社區,也是如今株洲最小的社區了。

          ?洲上居民很早就以種桑養蠶而聞名,曬干的蠶繭需要手工撕開制成蠶絲。楊經緯 攝

          每年漲水退潮后都有不少野生小魚擱淺在沙灘上,島上居民撿來洗干凈,烘干賣給游客,也成了島上特產。 鄭安戈 攝

          明代古墓——羅瑤墓。鄭安戈 攝

          以前,島上居民有很多家庭靠打漁養家,所以曬魚干是島上居民的傳統食品。蔡平 攝

          這棟老房子建于1978年,原是古桑洲集體養蠶屋,84年時賣給了島上9戶洲民居住。 彭永芳 攝

          雖然有義渡,但當地還是人性化管理,每家保留一條船,以防突發疾病求醫等需要。 楊經緯 攝

          古桑洲是湘江株洲段第二大江心島,島長3.5公里,平均寬僅250米,占地面積約560畝,俯視它時,像一條在江中游動的鯰魚,故又名鯰洲。 趙凱 攝

          城區都通了管道天然氣,但島上只能燒罐裝液化氣,需要乘船到市區換裝液化氣罐。蔡平 攝

          如今島上的居民多為老人,年輕人都離島尋求發展了。彭永芳 攝

          中国人观看的视频播放

          1. <b id="bjtal"></b>

              <acronym id="bjtal"></acronym>
              1. <u id="bjtal"><sub id="bjtal"></sub></u>

                <b id="bjtal"></b>
                <i id="bjtal"></i>